題目:
1/金瓜石、九份風情老街(地質、海景步道)
2/三峽老街與祖師廟
3/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貓鼻頭
4/台南濱海鹽鄉風土民情
5/蘭嶼風情與達悟文化
隨機出籤,以上五種之其中一條路線。
口考時間:5min
1/金瓜石、九份風情老街(地質、海景步道)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觀光勝地~九份山城,身在台灣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九份的老街相信大家都去過,就連我都去了好幾次。
人多、車多、商店多、國外的觀光客也多。有一少,就是車位少。
所以自行搭車前往的遊客,往往一位難求。有時為了找車位,遊玩的興致就少了一大半。
因此,如果你想找吃找喝找紀念品的,可以再此停下您的腳步,好好逛、好好買。
但若您想遠離喧囂,圖個清幽,納非常建議您跟著我的腳步,一同往山裡去!
今天介紹的景點是:金瓜石的地質公園。
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秘境景點唷!
首先我們來看看怎麼到這個地方。
來金瓜石地質公園有兩個方式。
一個比較輕鬆的是開車到瑞雙公路103縣道18公里處,這裡就是地質公園的路口。
這一條路徑比較輕鬆,因為高度的落差不會太大。
第二個方式可以從黃金博物館那裏過來,
從黃金博物館那裏過來的話會先經過黃金神社。
但這一條路徑的海拔高度落差比較大,所以這條路徑幾乎都是爬坡,
是陡坡,會比較辛苦。
但若你是搭公車過來的話,那請搭公車至黃金博物館的公車站,
若是已經搭公車至黃金博物館了就請不要堅持一定要從地質博物館的大門進入,
妳可以放慢速度,慢慢欣賞沿途的風景,慢慢從黃金神社來到這裡。
接著為大家介紹今天的主要景點:金瓜石地質公園。
金瓜石地質公園大約包括三個景點:
1、本山礦場(也就是本山地質公園),也就是外星石頭陣。
2、第二景點是無敵海景步道。
3、高空索道機房遺跡。
首先跟大家介紹第一個景點:金瓜石地質公園。
金瓜石地質公園原本是金瓜石最大礦體「本脈礦場」的露天礦場,名為「本山礦場」。
本脈礦體規模相當大,是金瓜石住要的金銅礦區。
光緒19年基隆河掏金客從猴硐朔溪而上,發現九份小金瓜露頭。
隔年五月發現大金瓜的金脈露頭。
露天岩石狀似金瓜形狀,顧名「金瓜石」。成為金瓜石地名的由來。
本山礦脈的垂直分布從海拔600公尺的大金瓜頂,
一直延伸到海平面以下130公尺仍未終止。
礦脈各處含金量充足,礦體最寬處可達百米以上。
脈長最長可達2公里多,短得多在數百公尺左右。
是金瓜石很重要的金礦礦場所在。
本山露頭除盛產黃金之外,
1904年四月在本山三坑發現有硫砷硐礦。
由於長時間的開採,
金瓜石山頭原本海拔高有660公尺,歷經百年的開採,
山頭降低106公尺變成海拔約500公尺左右(三坑差不多)。
由露天開採的關係,現在出露得非常清楚,
目前礦場可見裸露的黑色岩壁,
這是開採後露出的礦體,
在此仍可發現黃鐵礦,甚至是呂宋硐礦、重金石...等美麗礦物。
現今這裡已經成為現成的「野外地質教室」。
貓妮妮的石頭屋
2/三峽老街與祖師廟
來到「三峽」一定要認識的是台灣日治時期在美術界第一個得到日本「帝展」的李梅樹先生,
這裡是他的故鄉。
李梅樹先生在台灣開啟了油畫在的風氣,影響了許多後起之台灣畫家。
除了西洋傳進來了新媒材,李老師也非常重視傳統技藝的流傳。
所以指導了他的故鄉:三峽在地的清水祖師廟,聘請了諸多傳統木石雕刻師,
造就祖師廟成為雕刻精品推砌而成的「東方藝術殿堂」,成為臺灣現代寺廟建築的經典名作。
http://www.longfuyan.org.tw/front/bin/home.phtml
1947年第三次重建,由畫家李梅樹教授督造,
廟建築型式採三進九開間殿堂式,全石作壁面,樑枋浮雕,五門皆為銅門,前殿正門並列哼哈二將,兩邊為四大金剛,石柱無論圓雕,浮雕,透雕,皆精緻生動,無不巧妙,栩栩如生,木雕,精細繁複,每件雕刻都引經據典,氣韻生動,銅雕,充滿歷史典故,神態威武。 |
石雕:
無論圓雕、浮雕或透雕,皆精緻生動,美妙絕倫,例如鎮守正門氣勢非凡的石獅、黃鶴樓周瑜設詭計、華容道關公放曹操、金雁橋孔明捉張任、飛龍案包公審狄青、鴻門宴等石窗人物之雕刻,均可看出師傅非凡的手藝。
|
木雕:
精細繁複,令人目不暇給,每件人物雕刻都引經據典,或取材民間傳說三國演義、
西遊記、封神榜、二十四孝故事等。
木材選用檜木和樟木,為防蟲蛀,上貼金箔,
無論花鳥、人物、飛禽、走獸都出自名家手筆,
每幅雕品都由一塊木材刻成,
諸如前殿內拱的獅子,胸前的垂鍊和鍊子中央的鈴鐺,
與獅子腳踏的球,球內吊一小球,全是一木雕成,
由此可見木雕手藝
之精巧與細穎。
當地信仰中心「清水祖師廟」香火鼎盛,
歡迎大家來祈求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的同時,
也能欣賞寺廟建築融入藝術神髓的巧妙之處。
歡迎大家繼續探詢這美麗的「東方藝術殿堂」。
3/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貓鼻頭
我要介紹的是墾丁的「瓊麻博物館」。
逛了瓊麻主題館才認識,
原來我們平常看到的這些,
是使用瓊麻製成的。
瓊麻,是一種堅韌的植物,
最主要用途可以拿來
做麻繩、麻袋、地毯等等,
曾被列為恆春三寶之一 「瓊麻、洋蔥、港口茶」 。
後來因為尼龍繩的發明,
漸漸取代了麻繩,
也因此瓊麻的生產不如以往。
雖然如此,
但是透過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
我們還是可以認識這項產業,
對於傳統產業的歷史保存,
瓊麻主題館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
園區裡面有幾間小木屋和古厝,分別被規劃成瓊麻主題館、
機具展示區、歷史資料室、梅花鹿環境教育區等等的展示間。
早期由日人技師引進瓊麻幼苗培育,因種植效果良好,
就開始生產瓊麻,也成為恆春半島的經濟來源。
經時代轉變,於民國76年後,瓊麻工業逐漸走入歷史,
墾管處為讓後人都能瞭解這段瓊麻風光的歷史,
所以將之前的恆春麻場改為現今的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
園區也有種植相關植物。
園區也有種植相關植物。
4/台南濱海鹽鄉風土民情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
原為清領時期的瀨東鹽場,西元1818年遷移此至,至今未再移位,
是台灣最古老的現址鹽田,至今已有200年歷史。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史書上記載,鄭氏諮議參軍陳永華,
認為當時原住民族製鹽技術尚不成熟,故產出的鹽味苦澀,
於是改革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在其上鋪碎瓦片,
引水至鹽池,經由日曬成瓦上的結晶鹽,推進人工造鹽產業的進程。
以厚約6公厘的瓦缸片鋪成的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
為延續其曬鹽產業文化的精神,將鹽場復育,
讓「井仔腳」特殊的曬鹽景觀保留在北門永華里的海岸邊,
現已成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觀光鹽田。
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傳統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體驗一日鹽工的樂趣。
可以深入了解臺灣製鹽史地的點點滴滴,是一處適合親子同遊的深度旅遊景點。
每日夕陽照射在瓦盤鹽田上倒映天空的美麗光彩,
搭配北門潟湖一望無際的天際線跟雲彩,
讓鹽田邊總是擺滿了攝影腳架,賞景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不但恢復了居民的生活回憶,也成為遊客體驗曬鹽、挑鹽、收鹽樂趣的地方,
每日都有不同風貌的井仔腳鹽田夕陽,是來到台南濱海不可錯過的景點。
5、蘭嶼
蘭嶼位於台灣的東南方,綠島的南方的太平洋上 ;
於台東市東南方,距離富岡漁港約90公里處的太平洋海域,
航程約2.5小時,距離綠島73公里。
由地理環境來看,蘭嶼島四面環海,
因此達悟族首先就必須順應天然的海洋環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存系統。
在達悟族的口傳歷史歷史中,他們非常重視大自然、老人家傳下來的各種生活法則。
“黑翅飛魚對達悟族祖先說:
十月要砍伐做火把用的蘆葦莖,
十二月時我們看見砍下的蘆葦莖已經在那裏之後,
……一月時為我們舉行的招魚儀式,我們就會很快地趕到你們的島……
十二月時必要修好船隻及裝備….
一到八月你們就要漸漸開始結束食用我們,
千萬不可以在冬天吃我們,因為這是一個大忌。
九月份是石灰月,絕不能把我們留到這個月份。
十月是你們祭神的月份,
十一月則是你們的冬天。”
這裡可看出捕抓飛魚是達悟族年中的盛事,
整個生活都環繞著飛魚的捕撈活動,
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呈現,
傳說天神住的家也有飛魚。
在不同的章節裡也提到他們的服飾丁字褲是地底人教他們的,
而其形款正好適合飛魚祭時的捕撈作業。
銀盔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首先,達悟族的工匠將銀打成數條長條弧形的薄銀片,
套於木模上,由下而上層層圈繞而成圓錐狀,圈間以銅絲固定。
銀盔是「全罩式」的帽子,戴上時臉會被遮住,
為了方便在戴上時仍可以觀看,在銀盔的中間開兩個長方形的洞,
戴上去剛好在眼晴的位置。
現今達悟族之社會、飲食與工藝
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故事強調群性的勸誡與教化,以達悟族為例,
反映在現今他們的社會運作模式、行動與作息,幾乎也以部落為單位,
婚喪喜慶、耕種捕魚、伐木造船…都是由老一輩帶領年輕人進行團體的動作,
大家分工一起面對生活之中的所有事。
生活經濟的來源主食的部分以種植地瓜、芋頭、小米,
蛋白質的來源則以魚為最大宗,分工的社會女人專職種植、料理家務等事務,
男人則負責造船與捕魚或是較粗重的工作。
當地也有雞、羊和豬,至於那些動物是怎麼跨海來到蘭嶼的,
也有相當多的口傳故事,非常有趣。
傳統地下屋 家屋就地取材
走進傳統地下屋,就地取材的建築以木材、茅草與鵝卵石打造。
從前屋頂用茅草蓋住,現今的黑色屋頂則用塗上瀝青的防水材料取代。
鵝卵石牆幫助排水,屋下有事前規劃的排水通道,
因此即使房屋主體低於地平面也不擔心淹水。
主屋分為外、中、內三層,地勢最低的外層是招待朋友聚會吃檳榔的地方;
中層除了是廚房也是睡覺的地方,
天花板掛有木刀、武器、魚皮標本,
還有歷年造船、造屋慶典時宰殺豬羊留下的羊角及豬下顎骨,
掛越多表示家族越顯赫;最裡面是儲物、燻魚、放宗柱的地方。
燻魚產生的煙霧瀰漫著整個室內,不僅能讓木頭避免蟲蛀,
還能保持乾燥,在在展現千年傳統部族適應環境的智慧。
2011e起舞動-椰油國小全國原住民歌舞劇~一部令我感動的戲劇(片長13:27)
http://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id=9483
溫德曼·湯普森(Wunderman Thompson)在一部長達七分鐘的電影中將所有這些元素縫合在一起,並附有古代部落俗語的歌詞和被遺忘的民歌。電影是為吉米·尼爾森基金會(Jimmy Nelson Foundation)製作的,影片內容紀錄全球36個土著部落的文化特徵的視覺影像。使用過去20年間數千張原始記錄的照片拼接而成。
放映的過程中,您或許會感覺螢幕跳得太快,在短時間內放入大量的影像去呈現原始藝術的樣貌,正是導演想表達的。僅七分鐘的影片其背後乘載的是從遠古至今早就已開始的原民藝術直至今日的時間軸,影片播放的速度正好與原始藝術發展的時間長度形成反差表現。